樂氏世居浙江省寧波地區,樂氏第26世樂良才於於明永樂朱棣遷都之際,由寧波遷至北京,以鈴醫為業,在京城街頭搖鈴行醫。為北京樂氏宗族始祖。
北京樂氏第四代傳人,號尊育,誥封登仕郎太醫院吏目,晉封文林郎,贈中憲大夫,於清康熙八年(1669年)獲康熙皇帝資助,取“同修仁德,濟世養生”之意,與經絡“銅人”同音,創辦同仁堂藥室。
樂鳳鳴號梧崗,北京樂家第五代傳人,官至內閣中書,封文林郎,例晉奉直大夫。康熙四十壹年(1702年)將同仁堂藥室遷至北京前門外大柵欄路南,開設同仁堂藥鋪;康熙四十五年(1706年)匯編《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》,序言中首次提出“遵肘後、辨地產,炮制雖繁
北京樂氏第六代掌門人,采用“告退官藥”的方式以退為進,得到乾隆王朝的大力支持,特許樂家為宮廷供藥可以先款後貨,此舉使同仁堂成為當時京城中藥業的龍頭藥商。在原有“大神效活絡丹”基礎上研制出壹種新藥“大活絡丹”,使其成為同仁堂的名藥之壹。
道光二十三年(1843年),北京樂氏第十代傳人樂平泉經營有方,將同仁堂廣施善舉,中興同仁堂,奠定了同仁堂中醫藥行業穩固的基礎與名望。光緒十五年(1889年)重刊《同仁堂藥目》。
北京樂氏第十代傳人樂平泉之妻許氏——許葉芬執掌同仁堂,八國聯軍撤出北京後,重建【同仁堂樂家老鋪】,制藥嚴謹,在制做“紫雪丹”這味藥時,因為古方要求“炮制紫雪,要用金鍋銀鏟”,為了遵守樂家嚴格制藥的祖訓,許氏讓樂家女眷湊出壹百兩金銀首飾,加入藥材中,確保古方
北京樂氏第十二代傳人,樂達聰,字鐸,號敬宇,著名的制藥專家,電視連續劇《大宅門》中主角白景琦的原型。1912年在濟南西關東流水街開辦宏濟堂阿膠廠,獨創“九晝夜練制阿膠法”,生產出獨居特色的12種阿膠,行銷上海、廣州、浙江、福建及日本、東南亞各國,阿膠市場幾
北京樂氏第十三代——樂元可,積極投身革命事業,負責北京地下黨金庫與情報站工作,攜夫人李錚在抗戰期間為地下黨傳送情報,保管重要文件,不顧個人安危掩護中共黨員,為北平解放做出巨大貢獻。
北京樂氏第十三代——樂松生,1956年樂松生代表北京工商界登上天安門城樓向毛澤東主席、劉少奇副主席、周恩來總理遞交北京全面實現公私合營的喜報。曾擔任北京同仁堂第壹任總經理、北京市副市長、第壹,二,三屆全國人大代表、全國工商聯合會副主席。
北京樂氏第十三代傳人,1949年樂崇輝攜樂氏祖傳古方、配方與秘本,帶家人南遷臺灣,於1952年3月在臺北開封街創立臺灣樂氏同仁堂,自此樂家人在臺灣延續發展。
北京樂氏第十四代傳人,以傳承祖業、振興同仁堂文化為已任,倡導【老中藥新制】、創建【臺灣樂氏同仁堂文化館】、促進【新儒藥文化】、成立【同仁堂樂氏家族宗親會】,2013年樂覺心積極響應國家老字號傳人回歸號召,決意攜樂氏祖傳秘方本,傳統手工藥制藥工藝,以及樂氏同